2025年6月,北约“大西洋三叉戟-25”联合演习的芬兰上空,一架法国“阵风”战斗机在缠斗中猛然咬住美国F-35A的尾翼。飞行员头盔瞄准具的红外锁定提示疯狂闪烁,随着“导弹发射”指令响起,演习裁判系统判定:F-35被“击落”。这段44秒的视频如野火般席卷全球军事论坛,法国媒体高调宣称:“阵风成了唯一击落过F-22和F-35的战机!”
然而,这场“胜利”的背后,藏着精心设计的规则牢笼。演习设定将双方战机强行拉入视距内格斗(BFM),禁用超视距武器,甚至限定了交战空域——相当于捆住狙击手的双手,逼他用匕首近战。
F-35赖以生存的隐身性能和超视距打击能力被彻底封印,而阵风最擅长的“狗斗”则被无限放大,法国飞行员凭借三角翼鸭翼布局带来的30°/秒瞬时盘旋能力,配合“米卡”格斗导弹90°离轴发射角,在转弯半径仅300米的死亡漩涡中死死咬住F-35。
反观F-35A,其526kg/m²的高翼载和臃肿机体拖累了机动性,瞬盘角速度仅25-27°/秒,如同重量级拳手被迫跳芭蕾。
展开剩余69%这场“暴揍”更像一场“战术绑架”。现代空战的真实逻辑早已颠覆:超视距打击(BVR)贡献了71.4%的空战击杀率,而新一代导弹如PL-15、AIM-260射程突破200公里,命中率超80%。就在阵风“击落”F-35的同一时期,印度空军的同款战机在印巴冲突中遭遇残酷现实:3架阵风被巴基斯坦歼-10CE在150公里外锁定,PL-15导弹呼啸而至时,阵风挂载的“流星”导弹甚至未进入发射包线。
更讽刺的是,阵风为挂载6枚导弹导致雷达反射面积(RCS)飙升至1平方米,相当于在雷达屏幕上“开着大灯跳舞”;而F-35的RCS仅0.001平方米,实战中可在100公里外发射AIM-120D,阵风却连敌机位置都无法捕捉。
法国的高调宣传,实为四代半战机最后的倔强。阵风在演习中“双杀”F-22和F-35,本质是危机公关——2025年5月印度阵风被歼-10C击落,让这款“欧洲荣耀”身陷信任危机。达索公司急需向埃及、印尼等买家证明:即便面对五代机,阵风仍有一战之力。
但市场用脚投票:芬兰放弃阵风选择64架F-35,波兰、瑞士紧随其后。就连法国自己,也将未来押注于第六代战机FCAS,阵风F5升级不过是技术过渡的垫脚石。
五代机的真正软肋,在体系断链时暴露。演习中,阵风的SPECTRA电子战系统干扰了F-35的数据链,导致其瞬间“失聪失明”。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:F-35作为“信息节点”严重依赖后方预警机和卫星支持,一旦被切断数据流,战斗力便断崖式下跌。
而中国空军在东海对抗演练中开发的“空战接力”战术,恰恰针对此弱点:歼-10C依托空警-500预警机分发目标信息,在电磁静默状态下发射PL-15,再由无人机接力制导,让导弹如幽灵般扑向F-35。这种体系化作战,将单机劣势转化为集群优势,甚至打出3:1的模拟战损比。
阵风与F-35的“恩怨情仇”,终归是旧时代战机对新时代规则的悲壮反扑。当歼-10C用实战证明四代半战机亦可屠龙时,它倚仗的不是机动性,而是预警机、反隐雷达、电子战机的天罗地网。未来空战的胜负手,早已从单机性能跃迁至体系融合——正如美军反思所言:“F-35可以输掉一场狗斗,但它永远不会孤身赴战。”
发布于:浙江省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